在 “雙碳” 目標與新型交通體系建設的雙重推動下,高速公路服務區正從傳統的 “加油休息站” 向集成能源補給、智慧管理、低碳運營于一體的 “零碳能量站” 加速轉型。這一變革并非偶然 —— 從國家層面的政策頂層設計,到地方政府的落地細則,再到企業的技術創新實踐,一套完整的 “政策 - 技術 - 運營” 驅動體系已逐步成型,推動智慧服務區成為交通綠色革命的關鍵節點。
一、政策領航:為 “零碳服務區” 劃定方向與路徑
零碳智慧服務區的崛起,首先源于政策層面的明確引導與剛性約束。近年來,國家多部門密集出臺政策,從目標設定、技術標準到激勵機制,為服務區的低碳轉型提供了 “施工圖”。
地方政策強落地:從 “試點先行” 到 “全面推廣”,地方政府則結合區域特點,推出更具體的實施路徑。例如:
江蘇:在寧滬高速、京滬高速等干線公路,試點 “光儲充檢” 一體化服務區,要求服務區光伏發電裝機容量不低于 500kW,配套儲能系統滿足 3 小時以上應急供電;
廣東:針對珠三角地區車流密集特點,出臺《高速公路服務區零碳建設指南》,明確服務區需實現 “碳足跡可視化”,通過智慧平臺實時監測碳排放數據;
甘肅:依托河西走廊的風能、太陽能資源,推動 “風光儲” 互補供電模式,部分服務區已實現 100% 可再生能源供電,多余電量反哺電網。
二、激勵機制破難題:降低企業轉型成本
為解決企業轉型中的資金、技術顧慮,政策層面還推出多重激勵措施:對建設 “零碳服務區” 的項目,給予最高 20% 的投資補貼;將服務區的低碳績效與高速公路運營企業的信用評級掛鉤;鼓勵 “以電養站”—— 允許服務區將多余的光伏電量并網銷售,形成可持續的收益閉環。這些政策讓 “零碳轉型” 從 “成本負擔” 變為 “價值增長點”,激發了企業的積極性。
三、園區能源運行現狀
四、能源管理需求
五、價值重構:智慧服務區如何重塑交通綠色生態
當智慧服務區變身 “零碳能量站”,其價值早已超越 “服務司乘” 本身,而是成為連接交通、能源、城市的 “綠色節點”,推動交通領域的整體低碳革命。
1. 緩解交通能源焦慮,加速新能源汽車普及
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核心痛點之一是 “續航焦慮” 和 “充電難”。而覆蓋全國的智慧服務區,通過密集的 “光儲充檢” 網絡,構建了 “沿途可充、隨時能補” 的能源補給帶。例如,G6 京藏高速從北京到拉薩的服務區,已實現充電樁 100% 覆蓋,且部分服務區配備換電站,讓新能源汽車長途出行不再 “心慌”,間接推動了交通領域的 “電動化替代”。
2. 成為 “分布式能源站”,助力電網削峰填谷
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長,電網面臨 “充電高峰負荷沖擊” 的挑戰。而智慧服務區的儲能系統,相當于一個 “分布式充電寶”—— 在電網用電低谷時(如夜間)充電,在用電高峰時(如白天車流大時)放電,既緩解了電網壓力,又降低了充電成本。據測算,若全國 10% 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建成 “光儲充” 一體化站,每年可減少電網峰谷差負荷約 200 萬千瓦,相當于少建一座中型火電站。
3. 打造 “低碳生活場景”,推動全民環保意識提升
服務區作為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間,是傳播低碳理念的重要窗口。當司乘人員在服務區看到 “光伏發電板為充電樁供電”“廚余垃圾變肥料” 的實景,感受到 “碳積分兌換福利” 的實惠時,低碳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可觸摸的生活方式。這種 “沉浸式體驗”,能潛移默化地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,推動綠色理念從 “交通場景” 延伸到 “日常生活”。
六、技術賦能:智慧化管理系統撐起 “零碳能量站” 骨架
AcrelEMS-Zone園區能源管理系統,集園區的電力監控、電能質量監測與治理、電氣安全預警、能耗分析、照明控制、新能源使用、能源收費以及設備運維等功能于一體,通過一套系統對園區的能源進行統一監控、統一運維和調度,系統可以通過WEB和手機APP訪問,并可以把數據分享給智慧園區平臺,實現整個園區的智慧運行。
1.方案組成
方案特點:
范圍更廣:采集控制對象范圍更廣、規模更大,各類系統進行融合、統一;統籌采集控制裝置的管理,優化配置策略,提升采集控制有效性。
環節更多:源網荷儲充各環節緊密銜接。
隨機性更高:電源側和負荷側均呈現強隨機性,對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提出更高要求。
多元化服務:用能安全監控、用能流向查看、用能數據分析、節能方案控制、智慧園區大平臺對接服務。
2.組網結構
3.微電網智慧能源平臺
智慧能源管理平臺是一種集成了現代信息技術(如物聯網IoT、大數據、云計算和人工智能AI)的系統,用于監測、控制和優化能源使用,以提高效率并減少浪費。
“源-網-荷-儲”協同,智慧管控系統核心在于協同優化可再生能源(源)、電網(網)、用電負荷(荷)和儲能設備(儲),平抑新能源波動性,提高綠電就地消納率,保障供電安全可靠。
碳資產管理與精準核算,智慧平臺通過碳電表等新型計量工具、物聯網傳感設備實時采集各類能源數,并依據標準進行碳排放的動態核算與追,生成碳盤查報告,為碳交易和持續優化提供數據基礎。
通過評估,安科瑞智慧能源管理平臺,符合相關國際標準的要求,可用于組織層級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算。
七、配套硬件產品
八、未來展望:從 “單個試點” 到 “全域聯網”
目前,智慧服務區的 “零碳轉型” 仍處于 “試點推廣” 階段,但未來的方向已清晰 —— 從 “單個服務區獨立運行” 到 “全域服務區聯網協同”,構建更龐大的 “零碳交通能源網絡”。
從政策驅動到技術落地,從單點突破到生態構建,智慧服務區的 “零碳轉型” 不僅是交通領域的一次升級,更是 “雙碳” 目標下,產業協同、全民參與的生動實踐。當越來越多的服務區變身 “零碳能量站”,我們離 “綠色交通、低碳中國” 的目標,將更近一步。